English

电脑病毒的来世今生

1999-04-29 来源:生活时报 ■杨逸淇 我有话说

计算机病毒,顾名思义,是计算机才有的病毒。既然计算机并不是生命,为什么会有病毒发生呢?其实,计算机病毒取名为病毒,是因为它拥有两项生物病毒特性:(1)传染性;(2)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可在计算机中运行的软件程序,它是人为编制的,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隐蔽性、可触发性、衍生性和针对性。但计算机病毒只限于在各计算机系统间“传染”,传染渠道是通过软磁盘和通信网络,它只危害计算机内部软件的“机体健康”,而对人体没有危害。

那么这些计算机病毒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的书,该书以蠕虫和病毒为主,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以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此后,1977年,另一位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雷恩推出了轰动一时的《P—1的青春》一书,书中构思了一种神秘的、能够自我复制、在计算机间传播并控制了7000多台计算机的程序,雷恩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这是计算机病毒一词的首次出现。1983年,美国科幻电影《战争游戏》上映,影片描述了一个孤独的少年在自己的卧室中通过一台计算机从事军事活动的故事。这些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一些计算机“天才”,使他们对计算机病毒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恶作剧的活动,并使科学想象中的计算机病毒最终成为现实。

1983年11月3日,美国计算机专家弗莱德·科恩博士在全美计算机安全会议上展示了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并具有破坏性的程序。这种程序被正式命名为计算机病毒。随后,计算机专家们在VAX11/750计算机系统上运行了这个程序,第一个病毒实验成功了。从而在实验中证明了计算机病毒的存在。这个病毒可称是世界上第一例被证实的计算机病毒。

自从第一例计算机病毒被证实之后,计算机病毒逐渐显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计算机病毒有这样几类,定时炸弹类病毒,它们在特定的时间里发作;蠕虫类病毒,主要是侵占网络空间;特洛伊木马类病毒,这是一种看似执行正常的功能,而产生一些额外恶性作用的病毒;细菌类病毒,它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上迅速繁殖,复制自身,使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时值今日,电脑病毒已从简单的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或混合型病毒发展到了欺骗性病毒、缓慢性病毒和变形性变毒。欺骗性病毒能够更改文件列表,让被感染文件的长度与感染前毫无二致,使用户难以察觉;缓慢性病毒则每次只对文件进行很少的破坏,使用户在每次使用文件时,往往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变形性病毒更能够智能地改变代码,自动产生上亿种变形病毒,并能对自身加密,使传统的基于“特片值判断”的查毒、杀毒的软件产品对其“视面不见”。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世界范围内由于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计算机病毒是新的科技发展时期,人类在计算机安全领域以及社会法律、道德领域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